Skip to content

Archives

All the articles I've archived.

2025 41
November 5
October 8
September 8
August 4
July 5
June 5
  • 2025年25周:一次开发瓶颈,和它背后的人生困局

    本周,我在开发一项新功能时陷入了长达一周的瓶颈。这个“过程正确,结果却错误”的困境,恰如我人生的缩影,让我深刻反思为何自己虽努力前行,却总是与机遇失之交臂。最终,我在AI的帮助下解决了技术难题,但这更引发了我对个人成长路径与人生“出口”的思考。这次经历让我对当前所认定的方向,有了更深的坚持。

  • 2025年24周:上手macOS新系统:当Spotlight与快捷指令相遇

    总结了在WWDC25后一周的思考与实践。分析了苹果的AI战略,认为其核心挑战在于执行而非技术。通过复盘社交媒体的流量表现,反思了内容创作应更贴近用户的具体需求。记录了个人快捷指令产品的迭代过程与开发瓶颈,并分享了升级macOS新系统后的初步使用感受。

  • 2025年23周:网站重构、日记进化、二刷国美象山校区毕业展

    完成了网站重构,优化Obsidian日记模板及配套快捷指令,并补写周记。重点关注并二刷了国美毕业展,感受学生作品的鲜活与直率,分享了多件喜爱的雕塑作品,体验艺术与科技交织的充实一周。

  • 简单更新了一下每天使用的Obsidian日记模板

    今年我重新设计了日记系统:从分版块模板到时间轴式记录,用 QuickAdd 与快捷指令打通 Obsidian,实现低摩擦、高连贯的记录流。纸笔与数字工具互为补充,让记录既具节奏感,也更贴近真实,成为自我校准的锚点。

  • 2025年22周:持续低产,打印机带来的阅读自由,参观国美毕业展

    反思产出贫瘠,主要折腾新打印机自制阅读小册子及优化博客部署。记述了参观中国美院毕业展的感悟,特别是马可·波罗展中西想象差异和中国动画早期精神。本周推荐稻糯香肉粽。

May 4
  • 2025年21周:AI神仙打架、Pocket凉凉,我的博客干脆搬回了谷歌“老家”

    记录我在2025年21周的产出和关注点:就Pocket停止服务更新了文章;将whyya.blog搬到blogger.com托管;关注OpenAI和Google的AI动向。

  • 2025年20周:别再折腾工具了!一场关于效率、行动力与个人主线的自省

    记录我在2025年20周的产出和关注点:盘点了自己的工具清单;梳理了个人定位。

  • 2025年19周

    记录我在2025年19周的产出和关注点:薅Gemini羊毛做AI播客;分享了制作AI的播客的流程;推荐Raycast的AI功能;推荐《边角聊》和《脑放电波》的两期播客节目。

  • 2025年18周

    记录我在2025年18周的产出和关注点:whyya.xyz重启;孙燕姿在上海开演唱会;五一回老家路过阳澄湖服务区,大为震撼;推荐免费好用的GIF工具ezgif和微信Markdown编辑器。。因孙燕姿演唱会视频触动情感落泪。探访独特如威尼斯人的阳澄湖服务区。推荐免费好用的GIF工具和微信Markdown编辑器。

April 1
  • 2025年17周

    修复Notion计时捷径;更新博客分享DEVONthink与文件解绑思考及公众号运营心得。分析京东与美团外卖竞争的攻防与挑战,预测市场格局。探访改造后采用胖东来模式、人潮拥挤的永辉超市,观察其变化。

February 1
  • 纸笔与数字的碰撞:我的手账与日记实践之路

    我分享了自己如何将纸质手账与数字日记结合,实践一套高效记录系统。通过 ForeverNotes、快捷指令、国誉手账和随身小本子,我实现了笔记一元化管理,同时用 DeepSeek 将笔记转化为可执行行动建议。这套方法不仅帮助我补齐遗漏、留出生活留白,还将记录工具提升为实际行动力的助推器,促进每天进步一点点。

2024 3
December 1
  • 人到中年,再不自我经营就晚了

    通过对比两位前同事的迥异境遇,探讨中年职场危机与出路。一位因被动求稳、拖延而陷入失业困境;另一位则主动利用过往资源开创副业,获得“睡后收入”。文章点明,职场人应做自己的操盘手,最大化利用平台为自己赋能,而非仅仅出卖劳力。

March 2
2023 23
December 3
  • 2023年年度回顾:订阅服务篇

    2023 年,我从“都试试”转向理性管理工具与订阅,放弃了使用频率低或功能重叠的服务,如 Ivory、NOMO CAM、阿里云盘和 Craft,同时保留 iCloud、Drafts、UNTAG 等刚需与高效工具。通过优化订阅和整合个人工作流,我提升了效率与体验,同时降低成本,实现工具使用的精简与最大化价值。

  • 意料之外的面试机会,意料之内的面试结果

    分享了我在末端交付行业的求职与面试复盘经验。从离职后的随缘找机会,到三轮面试经历及分析,强调保持行业敏感、复盘总结、梳理经验包、周期性更新简历和面试框架。文章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实用求职策略与个人规划建议,帮助提升面试成功率与职业竞争力。

  • 如果给你一台全新Mac,只有100刀预算,最多三个软件,你会买什么?

    分享了在Mac上花钱买断的软件选择,重点介绍Yoink和Keyboard Maestro。Yoink作为文件中转站,让截图和照片管理更高效;Keyboard Maestro则通过快捷键和自动化脚本,大幅简化重复操作。我认为这些应用不一定直接带来成果,但能解决一个个让我烦躁的小问题,提升日常使用体验。

November 1
  • 关于学习重要性的谈话

    一次洗澡时的父子对话,儿子从语文、数学到英语逐一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我由此反思教育的核心,不是苛求成绩,而是希望孩子保持好学心态,并拥有开阔的世界观,不被狭隘束缚。

August 14
  • Paul Graham谈要努力成为最好

    年轻最大的财富不是经验,而是敢冒险、敢浪费一点时间、敢质疑旧观念。勇于承担风险、珍惜时间、保持好奇,才能发现别人忽略的新机会。失败、绕路与“多此一举”,往往是通往原创性洞察的必经之路。

  • Paul Graham谈成事需要从小做起,快速迭代

    伟大的工作不是靠宏大计划诞生的,而是从小处着手、不断试错与迭代中成长。保持好奇、频繁尝试、持续修正,比完美规划更能带来突破。

  • Paul Graham谈要努力成为最好

    新想法往往是“修复被破坏的思维模型”后显而易见的发现。要发现好点子,需要比别人更严谨地察觉模型的破绽,并有勇气打破旧规则。好点子常看似疯狂但富含启发——关键是“严格+犯规”的思维组合。

  • Paul Graham谈创造力源自好奇心和多样化思考的习惯

    保罗·格雷厄姆指出:原创性不是过程,而是一种思维习惯。真正的创造力来自探索未知、表达思考、转换环境与跨界好奇。写作、旅行、广泛兴趣和深度好奇心,都是激发原创想法的土壤。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前奏。

  • Paul Graham谈取舍与发现

    保罗·格雷厄姆指出:伟大的作品既要保持内在一致性,也要勇于删减、追求本质的“优雅”。真正的创作更像“发现”而非“制造”,要让思想自然成形,并构建能被他人延展的工具型成果。最真、最简、最通用的表达,往往最接近真理。

  • Paul Graham谈不要刻意,做事求实不求形

    保罗·格雷厄姆指出:伟大工作来自真诚与智识诚实,而非刻意的风格或“装作很厉害”。别追求“看起来聪明”,要敢于做、敢于错。真正的风格与影响力,是在全情投入与持续求真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 Paul Graham谈要努力成为最好

    保罗·格雷厄姆指出:要做出伟大作品,必须先培养“品味”,学会辨别什么是最好。若目标仅是“变好”,你可能连好都达不到。真正的成长来自敢于追求卓越与跨越百年的标准。

  • Paul Graham谈思考与创造的平衡

    保罗·格雷厄姆指出,伟大的工作不仅发生在“努力时”,还诞生于无意识的思考。真正的创造力来自刻意工作与放松思考的循环:专注时提出问题,放松时让潜意识寻找答案。别浪费这种思考在分心事上——除了爱。

  • Paul Graham谈要做有复利的工作

    Paul Graham 指出,伟大工作来自长期专注于真正感兴趣的事,并依靠积累与复利效应获得指数式成长。每天小小进展胜过停滞,学习与受众增长皆如此。难点在于早期曲线平缓,若能坚持投入,长期价值将远超想象。

  • Paul Graham谈应对拖延

    Paul Graham 警示“项目级拖延”比日常拖延更危险,它常伪装为勤奋工作,导致真正重要的项目一拖再拖。应定期自问:我是否在做最想做的事?年轻时偏离尚可,但随着年龄增长将愈发危险。

  • Paul Graham谈万事开头难

    即使找到理想事业,工作过程也充满阻力。保持效率的关键:避免过度拼命,每天高效专注4-5小时;尽量创造不被打断的大段时间。开始往往比坚持更难,可通过“小技巧”跨过激活能量门槛,如仅看5分钟或低估项目难度。完成项目至关重要,许多最佳成果往往出现在收尾阶段。适度放大工作的意义,也能激励持续探索和突破。

  • Paul Graham谈规划

    追随兴趣并非被动,而是需要勇气跨越障碍并承担失败风险。做出伟大工作的秘诀不是制定僵化计划,而是全力投入令人兴奋和雄心勃勃的项目。计划只适合可预测目标,却难以带来真正突破。更有效的方法是“迎风而上”,在每个阶段选择最感兴趣的事,并为未来保留最大可能性。这正是许多伟大贡献者的共同经验。

  • Paul Graham谈初心的重要性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容易,教育体系往往让人过早做出选择。真正的关键在于保持好奇心,主动尝试不同领域、结识不同的人、阅读和提问,让运气有机会眷顾你。兴趣应随着理解加深而增长,不必迎合他人的期许或虚假的期待。坚持自己独特的兴趣,创造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走上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 Paul Graham谈如何找到真正的事业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天赋、兴趣和发挥空间。关键在于主动行动:选择一个领域,深入学习,发现知识空白并探索潜力方向。好奇心是最强的驱动力,它能让你在他人忽视处找到机会。伟大工作的动机往往来自好奇、愉悦与追求卓越的结合,这也是推动持续努力和创新的源泉。

July 2
  • 我的播客整理工作流:从收听到笔记一站搞定!

    分享了自己日常听播客并高效整理内容的完整流程:从筛选和收听播客,到下载音频、转文字,再通过 GPT 或 Claude 等 AI 提炼有效信息,最后整理到 Obsidian 或 Notion 中。同时推荐了常用工具,如小宇宙、Downie、Memo、飞书妙计等,希望能帮助同样想从播客中高效获取干货的人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

  • 7月第一天,我失业了

    我被裁员了。本文记录了我从预感成真到内心平静的过程,以及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启“终身学习者”自媒体、寻找新方向的计划。

June 1
  • 探店一瞥

    我在拱墅万达新开的“螺五爷螺蛳粉”嗦粉时,偶遇一位自称是抖音探店的博主。我看到他一个人在店外,没有助手,举着手机一遍遍地尝试拍摄,显得很不容易。这让我感受到,自媒体这个赛道已经非常拥挤,希望这位独自打拼的兄弟能顺利些。

May 1
  • 37岁,终于面临人生抉择

    在公司工作近6年,我面临职业困境。由于公司更换了外行领导,导致内部极度内卷,业绩下滑,他个人的职业处境也变得岌岌可危。虽然对利用AI进行内容创作等新趋势感兴趣并有心尝试,但又缺乏信心。面对外部严峻的就业市场和朋友“先苟着”的建议,我对未来感到深深的迷茫,不知何去何从。

April 1
  • 关于AI的父子对话

    孩子因AI绘画的强大而忧虑,提问AI是否会像MOSS一样有自我意识并毁灭人类。父亲通过“班级竞争”的比喻解释:基于效率最大化的残酷逻辑,系统淘汰部分人类是一种程序化选择,并不需要自我意识。一场关于技术、未来与人性的深刻亲子对话。

2021 2
July 1
  • 2020 M1芯片 MacBook Air 低配版使用小记

    从2015款MacBook Pro升级M1 Air 8G版评测。新机告别风扇噪音,迎来超长续航。对于Excel、网页浏览等轻度办公场景,性能绰绰有余,常用软件兼容性好。8G内存足够日常使用,是老款用户的性价比之选。

June 1
  • 福缘居打卡

    杭州河坊街福缘居探店测评:一家性价比极低的网红餐厅。招牌菜脆皮大肠味道尚可,但臭豆腐过咸、蛏子空壳多,整体菜品平淡无奇。店家为提高翻桌率不设扫码点餐且默认拼桌,体验不佳,不推荐专程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