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记录平复思考的峰谷

小陶的周记

2025年29周:一个"技术盲"的AI新玩法:聊聊Notion与CLI

发布于 # 周报

第29周。

周一补了28周的周记:2025年28周:AI的最佳用途----成为我们思想的“镜子”与“陪练”

周中,聊了一个海外的外包兼职,工作内容是制作Notion模板,由对方提供需求,我负责落地实现。

我其实蛮喜欢这类工作,不太需要费脑去想需求,更像一个专注执行的”人肉机器”。当晚,我便将自己阅读记录的模板样例翻成英文,连同自我介绍发了过去,结果便石沉大海,再无回音。

不过,这次经历倒也提醒了我,是时候该把我的阅读记录模板改版一下了----旧版本在流程上确实还不够细致。

借此机会,我也梳理了一下目前能想到的几种Notion变现渠道:

所有这些方式,都需要持续地产出内容来作为引流的基石,这背后,需要认知、需要沉淀,更需要强大的执行力。

这周还折腾了Gemini CLI,在本地终端运行大模型,真有种打开新世界的感觉。

以往通过Alfred、Keyboard Maestro等工具虽能串联起很完善的自动化工作流,但这些工具难免需要相对复杂的配置,对使用者的技术认知也有一定要求。而Gemini CLI则提供了通过自然语言实现自动化的可能性,我只需提出需求,它就可以按需调用各种系统工具,甚至创建脚本。

我还接入了两个MCP(模型内置程序):Notion和高德。

Notion的MCP权限非常到位,可以新增、修改页面和数据库,也能在其中进行搜索。配合Gemini,既可以对Notion中的文档进行总结----我甚至怀疑这已能替代Notion AI的一些基础功能;也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创建页面,只要描述清楚,属性设置乃至页面间的关联都不在话下。

这对出售Notion模板的人来说是威胁吗?我认为,是,也不是。说是,因为大模型确实降低了开发的某些技术门槛;说不是,因为愿意折腾终端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况且,制作模板最核心的价值,仍是对用户需求的挖掘和对工作流的梳理----在这一点上,我认为AI暂时还无法企及,因为人比它更懂”现场”。

高德的MCP也很不错。我只是简单提供了几句话,它就输出了一份还不错的上海两日游规划,还生成了存储在本地的可视化网页。

可折腾的工具真是永远能给出更多惊喜,但终究要明了自己该做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