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记录平复思考的峰谷

小陶的周记

2025年第30周:阅读记录Notion模板改善和周末魔都观察

发布于 # 周报

第30周。

周一补了29周的周记:2025年29周:一个”技术盲”的AI新玩法:聊聊Notion与CLI


小红书最近推出了长文功能,还支持导入微信公众号文章。它1000字的篇幅限制,一直让我很难受。一方面,它是UGC友好的平台,算法对创作者非常友好;另一方面,又用字数把人活活憋死,这种矛盾实在让人纠结。这次更新算是解决了我的一个痛点,可以将公众号文章直接转成长图发布。效果基本满意,虽说封面不太好看,但门槛确实比自己费力做全套图片要低太多了。


上周的兼职尝试失败后,我便想着把阅读记录模板改进一下。这周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

  1. 实现了通过快捷指令抓取豆瓣书籍信息,并自动添加到Notion。

    抓取豆瓣书籍信息到Notion快捷指令

  2. 重新梳理了整个阅读模板,让流程完全围绕“问题”这一核心展开。

    阅读记录Notion模板流程图

  3. 最重要的是,解决了周期性统计的自动化难题。以前我按周或月统计阅读数据时,每到节点都得手动改一次自动化规则,非常麻烦。这次总算找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让统计页面自动生成,新记录也能自动关联进去,再也不用我操心了。


周末去上海看了《千与千寻》的真人版舞台剧。没买到桥本环奈的场次,我看的千寻是森田莉娜扮演的,但表演水准丝毫未打折扣。我之前没看过电影版,直到周五才匆匆补完。坦白说,我对电影所表达的关于人类贪婪的批判、逆境中的自我坚守,以及爱与善意的救赎等主题,共鸣相当有限。千寻的成长,似乎更多是被外界推动,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求变。

舞台剧的呈现却完全是另一回事,惊喜连连。网上说的“还原度一流”名不虚传,所有演员都展现出了精湛的专业素养。剧中有大量的魔法场面,都是靠“隐形人”(操偶师)在台前幕后巧妙实现的。比如作为剧中重要线索的青蛙,它的操纵者即便只是在操控一个毛绒道具,也将青蛙的神态动作表现得细致入微。

整场演出的舞台设计,就如同真人版的《超级变变变》。我一直很喜欢这种源于原始创意的、朴素又总能带来意外之喜的表演,那才是最真诚的艺术。而这场舞台剧,正是在这一点上深深打动了我:能感受到所有人都对自己的表演,抱有强烈的信念感。更惊喜的是,音乐竟是由一组乐队藏在舞台背景后实时演奏的,若非最后谢幕,根本无从察觉。这让演出的价值直接翻倍,一张票,既看了演出,又听了音乐会。


周日逛了美罗城,看了国誉的专卖店和Loft。我从未见过如此人头攒动的文具店,店里不时传来“哇”的惊叹声,这着实刷新了我的认知。

对于上海,我有一个感受不知道对不对:上海依然是一座“现实生活”气息更浓的城市。人们似乎更愿意走进实体店消费,沿街路过的各个档次的餐馆,都一派生意兴隆。商家们也普遍比杭州更愿意在门店装潢上投入心力,因此,街头巷尾常能看到充满巧思的别致小店。在店里,也更容易见到带着职业性谦和态度的大龄职员。我觉得,这或许才是一个老牌发达城市应有的从容。相比之下,杭州就更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效率机器,大多数商家都很少能看到大龄职员的身影,服务中的每个动作似乎都指向了KPI的完成,缺少人情味且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