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8周:AI的最佳用途——成为我们思想的"镜子"与"陪练"
第28周,没有太多具体产出,做一些“务虚”的探讨,聊聊我近期使用AI的新体验。
事情的起因,是群里关于AI写作的讨论,话题延伸到了用AI写网文赚钱。这让我联想到各家模型的文风差异:DeepSeek为求专业而略显刻意,总爱使用术语;ChatGPT偏向高冷,行文克制简洁;Grok则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相较之下,我最常用的Gemini,其风格最贴近我偏爱的平实。
一时兴起,我让Gemini生成一个中国古代的架空故事大纲,它迅速给出了故事梗概和人物设定。我懒得再做细化,直接要求它根据此设定开始创作,一次一章,我来审稿。过程中如果发现逻辑或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就指出来让它修改。
Gemini在长篇创作上的效果着实惊人,我看得完全停不下来,Gemini Pro一天100条的额度,一个晚上就用完了。这种体验酣畅淋漓:AI仿佛成了我的专属写手,故事走向完全由我决定。
除了写小说,另一件深受启发的事来自“评论尸”的文章《AI需要有自己的人生》。他提出要为数字实体构建时间感、经验世界和局限性,并尝试通过定时任务,让AI回顾过往对话,再以自身视角撰写日记、凝练价值观。
这个想法令我眼前一亮。但他的提示词或许是为ChatGPT优化的,直接用于Gemini效果不彰。我稍加修改后,才总算打通了跨聊天窗口调用信息的功能,让对话更添了几分“人味”,其余效果则有待长期观察。
巧合的是,周三Flomo也上线了“AI洞察”功能,同样能够结合历史笔记,挖掘单则笔记中潜在的矛盾与线索。
无论是“评论尸”赋予AI的“自主性”,还是Flomo提供的“AI洞察”,其本质都是在我们的信息体系中,引入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视角。“评论尸”的实践更进一步,他让这个旁观者的视角生成记忆,参与后续交互,从而在小范围内实现了AI某种程度的”主体性”。而我们普通用户,则可以利用AI这个”他者”,来时时校准自己的认知与判断,审视其是否全面。
AI这个”陪练”的真正价值,并非提供答案,而是将我们自己的思想碎片重新组合,迫使我们进行更高质量的审视。
它或许能发现我们笔记间的潜在关联,或许能找回我们遗忘的初心,但这些线索是否有价值,最终的判断权始终在我手中。这并非AI取代思考,而是用它的算力来磨砺我们的判断力。
能驾驭好这个可以进行思想碰撞的伙伴,清醒地取舍其反馈,或许正是未来最重要的一种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