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7周:我跟AI扯了3天,它写的脚本帮我缓解了笔记标签泛滥的问题
27周,读到Minja老师的新文章《在笔记软件中管理标签的低技术方案》,我如获至宝。文中介绍的宏为FSNotes量身打造,与我的Obsidian工作流并不兼容,但我立刻意识到,其原理完全可以借鉴,打造一个为我所用的版本。关于这个方案的详细介绍,我已经写成了一篇文章:《上下文、无冗余、零维护:用Keyboard Maestro实现Obsidian标签的动态调用》。
宏的动作逻辑不难理解,核心的查询代码,是我与Gemini反复”对话”的产物。我爱折腾,却对Shell脚本一窍不通。整个调试过程,便是在我与AI之间不断迭代:我提出需求,Gemini生成方案;我试错运行,将报错信息反馈给它;它定位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如此往复了两三日,最终的成果颇为理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的推文自己配置一个。
像我这样热衷于改善工作流的技术盲,时常会陷入”两头不靠岸”的窘境:对现有工具的功能百般挑剔,却又缺乏将个人创想付诸实践的能力。大多数时候,只好以”重器轻用”来自我宽慰。
AI的出现,极大地拉低了我”折腾”的门槛,它恰好能补足我在脚本知识上的短板。我的理念是,在坚持本地优先的原则下,以开放格式的文件作为基础材料,去调用那些接口开放的头部应用,并配合系统原生的稳定脚本。过去,这需要高昂的学习成本,但如今AI的加入让这一切变得轻松,各种繁琐的手动操作都能方便地转化为自动化流程。于是,一个个为我量身打造的小工具应运而生,精准地填补了我工作流中的缝隙,让日常的”摩擦力”越来越小。
这让我再次想起了之前提过的”浪中捕鱼”的比喻。AI无疑是滔天巨浪,它的力量足以在任何领域掀起变革。然而,浪潮带来的究竟是滋养我们的”鱼”,还是只会将我们拖入无尽烦恼的”流沙”,则全凭我们自身的判断与取舍。而这种判断力的根基,正来源于个人对”实际现场”的扎实积累和果断决策。这便是我认为的,现阶段人类面对AI时,所能展现的最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