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从前前东家离职后,我的状态一直不佳。这种不佳,是“不想参与任何形式内卷”与“不得不面临现实生活”的持续撕扯。
之后的两次再就业也极不顺利:一次是公司本身岌岌可危,一次是内部关系的复杂程度远超我能理清的范畴。
这便是我折腾各种方法论、工具,并“低质低量”产出内容的大背景——无非是缓解焦虑,顺便做梦。因此,我从不敢称自己提及的任何东西能“逆天改命”。我本就深陷泥沼,哪有底气去指教别人?能做的,无非是把自己觉得还过得去的东西分享一下,有用则共同进步,没用就图个自嗨。
周一,一个前同事打电话推荐我去一家公司,算是行业头部,待遇齐全,关键是氛围融洽不卷。
我很心动,当晚就让ChatGPT和Gemini对该公司和事业线做了深度研究,基本面似乎没大坑。于是改简历、投BOSS,第二天去面谈,业务线的初面还算顺利。
但有一点比较讨厌:对我们这种社招的业务岗,有所谓“拎包期”,最终需要带单入职。不爽归不爽,倒也能理解。应届生白纸一张,老油条经历却无从考证,交“投名状”最为实际。我盘点了一下过往资源,难度不算太大。
整个业务部门的氛围非常坦诚。即便我仍处“拎包期”,他们也让我参加周会,让老员工分享经验。老员工对工作的热忱出乎我意料。明明待遇并非高到让人羡慕,却各自有清晰的论述和工作方式,这一点很吸引我。
比如昨天带我的那位,他主攻写字楼场景,跑业务从不开车,只坐地铁,沿着地铁线一天一站,拜访地铁周边的写字楼。工作对他来说,就成了地图探索。
工作之外,他热衷于研究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路径,为此还做了个老板访问的账号,谈及时很有热情,但又表示不抱功利性预期,只求自己的成长。我暗自忖度这话多少有些言不由衷。没有人公开发布内容后不想获得观众,只是在没得到数据结果前,羞于启齿自己的野心。
我就是这样,从未向任何熟人公开过我的账号。
账号这边我没有耽搁,本周略有产出:
- 把Dan Koe的HUMAN 3.0框架发布到了小红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前文介绍,也可以去我小红书笔记下载提示词)。
- 写了上一周的周记:从公众号规划到第一性原理,我认识了新“系统”。
- 受朋友聊天启发,写了一篇关于记录的文章(别再写了!如果日记只是流水账,它对你的个人成长毫无帮助)。强调记录本身不带来成长,它必须与目的结合,形成“认知—行动—复盘”的闭环,才能成为自我进化的工具。
如无意外,未来生活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我期待一切向好。
感谢您浏览我的文章,“小陶持续精进”专注自我精进的方方面面,我会在此分享学到的方法论、自己的体验想法、工具的使用心得,以及一些自制的小工具。
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是我制作的日历版时间记录快捷指令,可以无压力记录时间,将自己的时间开销可视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并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