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30周:阅读记录Notion模板改善和周末魔都观察
发布于
# 周报
本周我解决了Notion的一大自动化难题,并在上海收获良多。在《千与千寻》舞台剧中,我被其朴素而真诚的艺术创意深深打动;而在城市漫步中,则感受到了上海的“生活质感”与杭州“效率机器”间的鲜明对比。
本周我解决了Notion的一大自动化难题,并在上海收获良多。在《千与千寻》舞台剧中,我被其朴素而真诚的艺术创意深深打动;而在城市漫步中,则感受到了上海的“生活质感”与杭州“效率机器”间的鲜明对比。
本周深入思考了Notion变现模式,并深度体验了Gemini CLI。最大的感悟是:AI虽能极大地降低工具开发的技术门槛,但对用户需求和"现场"工作流的洞察,依然是创作者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可折腾的工具总能带来惊喜,但明确自己的目标更为重要。
本文分享了与AI深度协作的体验与思考。我发现,AI的最佳角色并非单纯的工具,而是一个能激发思考的"思想陪练"。它通过重组我们已有的想法来挑战固有认知,其价值不在于取代思考,而在于磨砺我们自己那份基于实践的、最终的判断力。
为实现理想的Obsidian标签管理,我借Gemini与Keyboard Maestro,打造出了一套自动化工作流。本文探讨了AI如何助人摆脱"重器轻用"的困境,以及在AI浪潮下,人类基于"现场积累"的判断力价值何在。
本周我最终完善了AI时间统计快捷指令,发布推广中,收获了一次关于内容付费模式的宝贵失败教训。此外,我也系统性地梳理并预告了自己基于PARA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文章最后,将视角从工作拉回生活,分享了为儿子庆祝九岁生日的温暖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