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37岁,不打算只做一个读书号

离职之后,7、8月都在家里,本来想着尽早找到下家,但是实际结果下来都是有问无答。时间久了,家里人有点焦虑起来,开始发我他们通过各种有的没的的渠道找的自以为合适的岗位。大多数时候,我也只能回报以语塞。

也许降低要求,找一份随便什么工作可以把嘴糊上,但是三五年后,甚至可能一两年后,我可能就没有什么筹码再去把自己从泥潭里拔出来了。

空闲时间多了,尝试开始搞小红书、公众号之类的东西,既可以说排遣抑郁,也确实是有所图。

简单来说,我觉得自己需要通过学习一个新的东西去疗愈自我,并且挖掘一个新的方向。

之前的若干年,在一个无限竞争的行业里寻求极短暂且脆弱的稳定性,对我来说是无尽的内耗,没有时间读书,没有精力学习。

尽管从各方面信息来看,自媒体已经是一个比较卷的赛道,但实际这两个月实践下来,我还是觉得投入是可以拿到结果的,尽管现阶段我个人的ROI还不高。

那么回到根本的问题,我想做什么号,或者说把自己当作一个产品的话,我可以卖什么。

过去十多年身处末端与互联网的夹缝中,有东西讲,但其实并不多,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

8月里我读到了Paul Graham 7月发布的《How to do great work》,对我来说,这篇长文非常及时。

首先,实际一点,我把他按主题拆开在进行了长期连载,让我有了120个粉丝,感谢诸位不弃。

其次,尽管我不想成就什么伟业,只想让自己吃好喝好,但Paul Graham浅白但直接的文字把最最核心和基本的道理讲出来,让我非常受用,通篇虽然不会有什么操作细节,但是遵循他的思路,利用自己可能有的长处最小成本创业已经可以规避不少方向性的错误了。所以,哪怕有些笔记发出来数据不好,我还是想更新到底,现在,这个系列也临近尾声了,再次感谢诸君不弃。

连载过程中,可能平台对我有了数据上的画像,觉得我是在做一个读书号,于是我的时间线上出现了大量“XX天,做读书号实现涨粉XX,变现XX的”以及“XX天,做读书号,粉丝寥寥,准备弃坑”的内容。我没能力去分辨真伪,毕竟小红书是一个经常出现泼天富贵的平台,一切皆有可能。

我发现的是,这个赛道有很多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 言必实体书自由,出版社寄书,但太多账号连基本的粉丝数和赞藏数门槛都摸不到,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 言必日更,且更新还都是单本书,我只能大写个服。
  • 笔记都只是关于单本书,各书之间完全没有关联,我想说,这完全不是一个读书的状态。
  • 内容大多就只是书,不会有相关访问、文献、视频等介绍,我觉得这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我想做的是,一个人的号,能体现一个人当下光景的号。以我为例:
  • 当前失业,在寻找新的方向,不太想受制于人回归内卷,所以我碰到了《How to do great work》,有些内容与K.K的《1000 true fans》相关,我需要进一步学习下。
  • 我在读《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希望能获得一些更为实操的指引。
  • 我通过两门课程《小红书冷启动SOP》和《小红书运营手册》学习如何从0开始运营小红书,了解到文案非常重要,在与群友沟通过程中发现东东枪的《文案的自我修养》是一本值得学习的书。
  • 我在杭州,城市本身有不少资源可以利用,作为素材,比如展览、景点。
  • 我有个儿子,沉迷布鲁可的奥特曼玩具,经常向我提出拍视频的要求,我觉得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布鲁可黑暗欧布奥特曼开箱布鲁可奥特曼闪耀版第五弹超级芝顿开箱
  • 持续更新需要大量选题,也需要不断复盘。需要工具,需要方法论,需要时间管理,需要项目规划,因此,GTD、第二大脑、Notion、Obsidian等效率相关的部分也需要拎起来。

总之,这些是我现阶段需要调用的东西,可能也是我未来一段时间更新的内容,我希望把这个过程呈现出来,让老树也能开花,让诸君看到也能有意思一点。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