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 “” tags = [“记账”,”日记”,”阅读”] slug = “3 small changes in 2024” date = 2024-02-13 draft = false
今年我试图让自己培养起3个习惯:记账、写日记、重新开始读书。
记账
记账这件事以前我是绝对不可能碰的。尽管支付宝微信的账单都很清晰,想记的话,最传统也无非是做一个Excel表格,但是我心理上就是始终没跨出这一步,总觉得这件事很麻烦。
改变起源于2点:
- 离职之后钱需要花得更加谨慎。
- 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笔记,卖“快捷指令+飞书多维表格”的记账组合,竟然销量不错。
这让我大为震惊,原来这种不起眼的工具也能卖钱,也算是赌气,我做了一个“快捷指令+Notion”的组合。
要对外发布,总要自己先行使用,于是,从年初开始记账成为了我的新日常,到现在进行了一个半月左右,还算运行良好。轻敲手机背面触发快捷指令自动识别金额,Notion承担计时和统计的工作,这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原来这件事也没有想象中那样难以开始。
当前我的工具还主要是记录一个流水,没有非常复杂的多账户系统,短期可能会尝试增加各分类占比的统计,但肯定不会搞得特别复杂。为了调研竞品,我还买了2个Notion的记账模板,对比下来,我还是觉得我自己做的认知成本最低,记账的“摩擦”最小。
写日记
写日记是做自媒体的延伸。
开始做自媒体之后,多多少少看了些教程,撇开技术性的问题,日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正道来说,长期的积累必不可少,于是也便有了更好地记笔记的需求。
23年下半年开始,我陆续读了一些相关的书:《打造第二大脑》、《The PARA Method》、《卡片笔记写作法》、《笔记的方法》、《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也对《打造第二大脑》和《笔记的方法》做了一些输出。
输出需要更好的记录,因此,我也顺便开始写日记,用的是Obsidian。
我的记法很简单:
- 用时间戳笔记做闪念笔记。
- 以当天日期为标题写一篇日记,汇总当天的事情,或者记录想法。
- 手动关联相关内容。
我还没有采用一个固定的模板或者说工作流,眼前只想说先做记录,后续再看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今天听了《声东击西》#284 写计划这么多年,我们有进化吗?,丁教的记录心情的操作很值得借鉴,这个点其实《笔记的方法》里少楠也有提到,但我之前没有太多留意。
重新开始读书
这其实不能算是今年的新习惯,离职之后已经开始了,但还是要说,没有达到成为习惯的地步,我需要进一步细化加强。
去年下半年开始,除了读上面提到的《打造第二大脑》、《The PARA Method》、《卡片笔记写作法》、《笔记的方法》,还读了《翦商》、《搞定》、《我在北京送快递》、《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当前在读的是《纳瓦尔宝典》、《掌控习惯》。
简单总结一下读完的书:
《翦商》:读这本是受封神电影的影响,李硕基于考古信息和史料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成一家之言,我对学界共识没有概念,但觉得他的想法有合理性。
《打造第二大脑》+《The PARA Method》:作为一个思维框架是非常实用的,很适合自媒体用输出倒逼输入的工作流,所以也就难怪有那么多人在社交网络介绍Tiago Forte的这套方法论了。但是,正如我在《对第二大脑(CODE/PARA)的一些新思考》中所说,它“需要一个更为细致的操作细则充当它的血肉”,在此我推荐Minjia在UTG上的教程《信息管理,文件为本位的方案(增订版)》,这套教程的主要观点在于:将信息管理降维到文件管理,不再拘泥于各种工具,拥抱通用格式,用系统的方法去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让信息由自己掌控。也许Minjia的文风对于当今常见的网文有些区别,然而他的文章觉得值得多读几遍。
《笔记的方法》:在介绍方法论的书中,这本书极为坦诚,也极为翔实,少楠和白光以自己为例详细剖析了如何做好笔记这件事,我觉得把它作为《打造第二大脑》的骨肉补充尤为适合。
《搞定》:GTD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但之前我从没有认真地读过原著,实际读下来,这套方法论并不光光只是简单的“收集、判断、整理、复查、执行“,它有它的价值体系,而这是惯常简单教程所不提及的,却是尤为重要的。看书之余,也可以参考逗总的视频,B站搜索即可。
《我在北京送快递》:胡安焉在自己的漂泊和写作中获得了自洽,但是对我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他是真诚的,文本也很能让被职场摧残,从职场逃离的人获得暂时性的安抚,但是他的路径更容易让人在原地打转。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一半是斯蒂芬·金的自传,一半是他的经验总结。语言简练生动,关键还很实用,前半本根本就是后半本的样板之作,读起来非常畅快。
这周,我还做了读书记录的Notion模板,可以计时打卡、记读书笔记,我想自己先试用一段时间,读完《掌控习惯》后再做发布。
年关前后,人总是很愿意总结和规划,重启人生、逆天改命就成了“热词”,但实际上从来没有什么一键重启瞬间改变,有的只有聚沙成塔跬步千里,诚如《掌控习惯》里所说:“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你应该更关心你在当下前行的轨迹,而不是你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结 果。”“改进1%并不特别引人注目——有时甚至不引人注目——但它可能更有意义,特别是从长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小小的改进就能带来惊人的不同。”
我想从实际的改善开始,让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好。
发表回复